“允许一部分企业家先把利润分给员工”

hafe62dc

时间 2025年9月18日 预览 32

转载:https://new.qq.com/rain/a/20240720A03XEC00

2024-07-20 13:01·投中网·发布于北京

01
这周,张颖跟被投企业易点云的创始人纪鹏程聊天,谈到一些组织管理上的新思考,内容浓缩成了一段话。我读了几遍,觉得这段话里,有对商业趋势和大众情绪的准确把握,谈论的问题,也不只创业者关心,而是和时代洪流里的你我息息相关。
“在现在资本市场大环境下,最重要的变革是要把互联网过往和估值,股价绑定,短期暴富预期,过高过激进过虚的员工激励模式,改成和公司运营业绩关联,在每年有稳居增长的利润基础上,把一部分利润拿出来直接给核心的和真正有业绩的人分红,让员工可以充分及时的分享发展成果。至少是能给员工们两项激励选择,因此提高大家的战斗意志,将大家长期稳定凝聚在一起。这样员工和公司才能都好,最终形成有效且长期的正向循环。”
不知你们读完这段话是何感受,反正我的感受是,时代真变了,画饼不如分饼。谨慎务实,即刻兑现,才是当下受到推崇的美德。
在这条朋友圈的评论中,又见朱啸虎。“还是分红靠谱”,朱总锐评。
先赞美一下两位投资人,不但没躺平,还实质性站在业务最前端,是市场的实践者,这次又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。
又是分红的话题,上回俩人针对分红式退出各陈己见。但细究一下,这次两个人讲的,不完全是一回事;或者说,完全不是一回事。
朱啸虎谈的,是给LP分红,LP是谁?是资本拥有者,这里解决的是基金退出的问题,是资本管理者和拥有者的分配问题;张颖这次讲的,是给员工分红,员工是谁?生产者,这里处理的往小里说是企业管理问题,往大里说是资本和生产的分配问题。
工具差不多,场景差很多。
给员工分红的,终归是少数,但想必它是符合当下情绪的,符合多数人利益的,不然神坛上的为什么是胖东来?
胖东来现在的分配机制,按照主流的说法,是“三三三”,即每年的利润,30%用于社会捐献,30%用于下一年的垫付成本,剩下的30%按照级别分给所有员工。还有媒体披露,胖东来股权设置方案的核心是实行“岗位股权制”。也就是说,股份不是和个人捆绑,而是随着员工能力或岗位的变化而变动。这一制度使股权始终掌握在能为企业创造利益的核心员工手中。
于东来酝酿给员工分股份,是在1999年底。从第一家分店开始,对于新开的店,于东来放手让员工自主经营,当时店长的工资一年已经能有十几万了。
这种“还富于民”的分配制度根源于胖东来的企业文化,“让创造财富的人分享财富”。员工作为企业财富的共同创造者,应当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。通过分配,员工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,进而更积极工作,又能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。
分钱分得好,员工福利高,企业才能更好地赚钱,这方面,胖东来是个典范。投中写过的不融资、不上市的帆软,也是这个“非共识”赛道上的先行者。
按照帆软创始人的设计,这家公司,不是以股东为中心,而是以劳动为中心。既然以劳动为中心,就要重视劳动者的待遇。在分配这个难题上,帆软又和胖东来不同,采用的是“共利金”的形式,对近百位突出贡献的同学进行二次分配,以期达到“利润共享”的目标。
大公司里,分配制度上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早早就搞员工持股的华为。一个华为员工的薪酬结构主要包括工资、奖金和虚拟股分红。分红,是员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据媒体披露,2023年,华为宣布每股分红1.5元,税后分红收益率为15.3%,按照当时的总股本约513亿股计算,分红总额达到770.85亿元,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人数达到约15万人,人均分红约51.4万元。
具体的分配机制,不同的企业可以“因地制宜”,底层驱动的还是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。归根结底,怎么分,问题不大,愿不愿意分,才是大问题。要不怎么说,胖东来你学不会呢。让创造财富的人分享财富,是胖东来的文化;但创造财富的人不被优先分配财富,才是过去的常态。
资本的游戏规则是这样:如果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里“剩余价值”的概念来解释,制造一件商品包含养活劳动者所需的劳动小时,但劳动者不会仅仅产出养活他所需的劳动时间,其工作时间会远远超过这一数字。这多余的劳动时间,就是剩余价值的来源,而剩余价值正是利润的来源。
到头来,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基层打工人,创造了利润,拿到的只是有限的工资报酬,不涉及剩余价值的分配,但偏偏资本需要不断扩大的市场,需要无限增长的需求,而市场恰恰主要是由不涉及剩余价值分配的生产者构成的,因此资本自身的逻辑始终在这里有bug,这个bug以往的解决方案通常是依赖于科技带来生产力提升,或者由政府进行二次分配,但除此之外,还有没有其他实践方案?
所以,从华为胖东来帆软,再到今天提出想法和问题的张颖和易点云老板,都是在解答这个问题:
还能怎么分?
当然,即便是上述几家,方案理念也不全然一样,比如华为用的持股方案,工具还是股东分红,而胖东来更像是直接分利润。张颖作为投资人来谈问题,谈的是通过利润分配作为管理手段,令企业能追求更长期的资本价值,而帆软“以劳动者为中心”,不是拿资本当目的,而是拿分配当目的。
但这都没关系,不同身份的诉求目的本来就不应该一致,这才让这个问题变得有价值:是否能提出新的分配方案,让更多不同背景身份目标的人达成利益一致? ?
这里有必要补充一下,马克思对资本的态度是批判的,但是是思辨地批判,不意味着全然负面,比如他也承认技术和资本对人类文明的助推作用。所以我们今天看待资本规则,不要非黑即白,思辨地看是一个重要的前提。
02
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流行叙事。互联网狂飙突进的时期,企业笼络人才讲的是期权的故事,卖的是一朝上市谋富贵的预期,为的是充分压榨劳动力,现在预期不在,画大饼的魔力失效,换成更细水长流的分红了。
能否获得期权,与努力关系不大,更多与时机和选择有关。极其幸运地,一部分踩在节奏上的人实现了财务自由。但那扇机会之门已经永久关上,徒留前人的传奇。后人呢,只能眼巴巴地追忆传奇,感慨时运不齐,但求保住饭碗。
还是有未兑现的期权,只是伴随估值的回落,那些数字的诱惑力削弱了。悬而未决,也容易生事端。你看,这些年因为不想兑现期权变相裁员的公司也不在少数。
正是在这个背景下,张颖提出“在每年有稳居增长的利润基础上,把一部分利润拿出来直接给核心的和真正有业绩的人分红,让员工可以充分及时的分享发展成果。”这种分配方式显得既合理,又有吸引力。眼下谁不想要稳稳的幸福?勤勤恳恳的年轻人也更希望打破论资排位的分配制度,按实际贡献一论高下。
好消息是,经过过去两年的降本增效,互联网巨头们大都实现了盈利,有了可靠的利润,这是谈分配的前提。
但难点是,任何新举措要推行,一定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,难以让所有人满意。毕竟蛋糕有限大,要多分给一些人,总得有人吐出来一点。
帆软CEO陈炎曾透露关于分红的细节。2022年初,公司内部本已约定各个团队薪酬包的分配规则,主要考虑因素是回款和利润。尽管这一年帆软销售额突破新高,实现逆势增长,但因客观原因限制,内部分配未达预期。为此,这位CEO从自己应得利润中
Copyright2025未知推广科技
拨打电话拨打电话
Copyright2025未知推广科技